2021-05-25 18:12:16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小型液体运载火箭,其一子级直径为3.35米,二子级直径为2.25米,均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三子级采用常规发动机。火箭全长约29.9米,起飞推力为120吨,起飞重量为10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5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最大可达到1吨。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具备简易发射能力,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中小型卫星。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2021-05-25 18:11:05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捆绑四个助推器的两级液体火箭,其芯一、二级直径为3.35米,助推器直径为2.25米,均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主要用于载人航天以及中型卫星的发射任务。火箭全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75吨,起飞推力为73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5.5吨。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圆满成功。
2021-05-25 18:09:17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在突破120吨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350千克的陆基机动发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可实现1天发射的目标。 “长征十一号”(CZ-11)是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发射应急卫星。2015年9月25日,长征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2021-05-25 18:00:32
“快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首个“星箭一体化”设计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自然灾害突发和通信系统发生故障时,实现卫星的快速发射和空间部署,及时获取灾害情况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组织抗灾救灾。
2021-05-25 17:53:35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神舟十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根据任务和产品研制需要,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神舟十一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于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乘组由2名男航天员组成,分别是景海鹏、陈冬,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2021-05-25 17:51:01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采用货物舱和推进舱两舱构型,设计在轨寿命1年,由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最大装载状态下重量达13.5吨,由货物舱和推进舱两舱结构组成,是我国目前为止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运载能力为6吨。
2021-05-25 17:50:33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发射。神十任务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连战连捷,为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后续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神舟十号飞船与神舟九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飞船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 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船在轨飞行10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
2021-05-25 17:49:44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发射。神九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今后的载人航天的发展、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神舟九号飞船与神舟八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飞船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不大于8130千克。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草原。 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分别是景
2021-05-25 17:42:57
神舟八号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发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八号飞船首次交会对接为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对接目标飞行器为天宫一号,追踪飞行器为神舟八号飞船。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沿用返回舱、推进舱和轨道舱三舱结构,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为8082千克。增加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敏感器
2021-05-25 17:41:05
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二号F遥七火箭发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